去年,收到英國大學寄來的一封信。
親愛的校友,信是這樣寫的,大學正展開調查,希望知道畢業生的去向,今年的地區為香港。不久你將會接到大學的來電,與你談談近況,請你慷慨與我們分享作為我們的畢業生,在發展事業事的得著。
有趣的調查,但我相信結果不會太有趣。大部份該校的香港學生,不是唸商科就是讀醫科。
讀著讀著,信中最後一段輕輕地道:在電話中我們同時會跟你討論捐款的事,因為我們正計劃擴建不知什麼什麼校園。
噢,原來要校友慷慨分享的,也包括錢。
約三星期後,電話來了。香港黃昏六時,英國早上十時,我正忙著跟英國當地的同事電郵,本想掛線,但聽到女孩那蘇格蘭西部口音,心軟了。為了聽蘇格蘭口音,我跟她聊起來。
那是實實在在的聊天,簡直是浪費長途電話費。我們談自己大學唸什麼,住那一家宿舍,宿舍的設備如何落後,學生會所那一家好,現在你們還去chessy pop嗎?
不是開玩笑,眼看著電郵一封又一封地進來,我足足跟她談了廿分鐘!掛線前,終極問題來了:相信在信中也提到捐款一事,你的想法怎樣?
英國人似乎天生就會繞圈子,吹水廿分鐘才入正題,什麼我的想法?擺明是問我捐錢與否啦。
好,小妹妹,就跟你談談我的「想法」:我認為學校富有得很呢,現在這麼多海外學生,足夠應付支出吧?
然後,我帶她遊花園:會計系就有錢到爆,可以將英國文學系迫走,佔領了人家的古老房子。學校為什麼錢字行先?唔該你反映下。
不錯,英國文學系以前座落在學校最古老的建築群當中,旁邊是歌德式教堂,前有草地,春天時粉紅色的花瓣從樹上掉下,散滿一地。2006年老師遊北京,大家在後海見面,他告訴我英國文學系被迫遷的消息。
女孩這次醒目了,抓住重點,繼續說:我知道你喜歡在大學的日子,為何不將捐款當作一種饋贈?
我無錢呀,你都知,文科生搵錢不多;再者,我那麼年輕。我開玩笑道。
捐款可以是任何數目。她說。
差點以為是歡樂滿東華,多多益善,少少無拘?英國經濟又真的那麼差,需要我們這群付高昂海外學費的舊生讓你再撈一筆嗎?
***
港大計劃建世紀校園。好一個偉大的名字,電腦設計的圖片是鬼斧神工,漂亮程度有如樓盤廣告。
本來這與我無關,可是有兩件事令我不快。第一,文學院將會搬離本部大樓,進駐那冷冰冰的世紀校園,又一迫遷事件;第二,過去半年,世紀校園捐錢電郵有增無減,有污染郵箱之勢。
電郵說:世紀校園有一面牆,由大小不同的磚頭組成,上面能刻字。請大家踴躍認購。
自從收到第一封宣傳電郵後,不管是聖誕新年甚至父親節母親節,都收到相關電郵叫校友認購磚頭。
徐校長更上報紙,說金融海嘯令校友捐款大減,港大世紀校園的建造費未有著落。以前因工作關係與徐校長的辦公室團隊交過手,態度傲慢之極,令我和上司不甚愉快,如今見他為籌錢擺出來的笑臉,原諒我的涼薄,我只想到四個字:唔抵可憐。
電郵攻勢只是最皮毛,學校更向舊生會下手。友人是文學院舊生會委員,閒聊時談到文學院要舊生會舉辦牟利活動,搾取金錢以捐助文學院。Well,也許我用「牟利」或「搾取」等字眼有點難聽,可是向舊生提出如此要求,又很體面嗎?
替舊生會聯絡過一兩次活動,飯局喝茶喝酒,花多少會員則付多少,不會多收分文,純粹聯誼性質,大家高興。日後活動變為牟利,會否變質?
請少幾個什麼研究助理或是活動經理都已經係度啦,我向友人說。
畢業生因為與教授關係好,被聘為活動經理,一年做兩個活動,不上班也沒人知。薪酬沒規範,純粹取決於與教授的關係,但兩三萬少不了。與他們共事過的人稱,他們廢到爆炸,什麼都不會做 – 不只一個人這麼說。
校友的錢就花在這些地方?世上需要幫助的人還有很多,他們大概不是最極待救援的一群吧?
讓我不明白的是,為何大學將舊生視為財路,如此功利又偏偏虛偽地打感情牌,實在自打嘴巴。如果你們視校友為一門生意,請拿出點誠意來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