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附近的商場外,一天出現了幾個小攤販。
「小姐,買薑糖吧!」見我對那小薑糖看了又看,一個女子上前推銷。吸引我的,並不是薑糖,而是在包裝上那吊腳樓和小船 – 還有那一句「張氏薑糖,湖南鳳凰沱江鎮沈從文故居旁」。
那時我正打算去鳳凰,於是買了一包,回家慢慢研究,想寫一個關於薑糖的故事。但隨即問題出現了,難道我就走進工廠要求訪問嗎?就算訪問過關,拍攝也是一個問題。還有,我最擔心的是,眼前會出現一個有如製黑心食品般的地下工場。
到達鳳凰時已是晚上。若不是經過飯店和酒吧,在沒有街燈的路上走,感到好像整個小城在沈睡着。但鳳凰的空氣中飄揚着一種氣味,在黑夜中特別突出。店舖都關門了,我回到沱江邊的旅館,在流水聲和那淡淡氣味中入睡。
第二天一醒來,這氣味更濃 – 原來整個鳳凰都是薑糖店,早上都開門了,忙碌地幹活,空氣中自然多了一份薑味。薑糖工場的造糖過程都是公開的,我高興了,心想薑糖故事正是得來全不廢功夫。
薑糖的配方大家可能也猜到八成,都是什麼生薑、紅糖、麥芽糖之類的,但製作過程卻是有趣得很。一堆原料煮好後,工人會把它掛在鐵鈎上,不斷地拉着。我說的公開,並不是讓遊人參觀如此簡單,那個工場更是一個家庭式作坊,拉薑糖的鐵鈎隨隨便便地在門外。好像,一看門口有沒有鐵鈎,便知道那一家人是不是生產薑糖。
只見整塊金黃的薑糖像絲帶一般,越拉越長。到最後,因為薑糖塊在空氣中冷卻了,彈性更大,那大嬸竟像跳絲帶舞一樣,把薑糖翻來翻去。她醉心工作之類,也實行娛人娛己越拉越起勁,吸引了兩個好奇的女孩上來問長問短。
「冬天幹活不是很好嗎?薑糖暖洋洋的。」女孩問。
「冬天它冷卻得快,拉起來費勁。」她一面用力地拉着一面說。
她在薑糖塊中擲下了一小塊給我們。未冷卻的薑糖,吃起來又是另一種風味,外面香脆、裡面軟軟的而且熱烘烘。原來薑糖也有這樣的吃法,薑糖塊被擲下來時還印有自己的手指印。和那些一包包已經包好的「鳳凰特產‧送禮佳品」的薑糖比較,自然是多了一點「人味」,薑糖仿佛被注入了生命。
吃得高興,我並沒有忘記我的薑糖故事,有備而來的我,拿出一大堆問題打算問那大嬸。對我而言,薑糖的故事必要從人文地理的方面說起,再加點薑糖的歷史和發展。誰知我一問,大嬸竟是搖頭說不知道,只是說「你喜歡的話多吃一點」。
事後我問了幾家薑糖店,發現他們對薑糖的認識含糊,只是告訴我,薑是當地特產,而且湘西一帶氣候濕冷,吃薑有助去濕,所以湘菜也喜歡用薑。當時我的確有點失望,心想憑這點小資料薑糖文章是寫不成了。晚上在床上苦思,突然好像有所領悟,心想誰會用科學學術的角度去解讀薑糖呢?對居民而言,薑糖就是他們的生活,吃薑就好像一舉手一投足一樣,來得理所當然。如果有人問,為什麼香港人在茶餐廳吃的三文治是熱的,大概沒有人會知道。
我更肯定的是,鳳凰人絕不希望我們這樣的解讀薑糖。鳳凰的薑糖都是以姓氏命名,這是家庭財產,也是家庭傳統,更是一種維繫家族血緣的維他命。
就好像,吃薑糖,好吃就可以了,那怕是熱吃是冷吃。
後記
到過鳳凰的人,都會知道四大薑糖。據說這四家最正宗,最好吃。我也曾想過走訪他們每家訪問,然後寫一個比較。現在,我認為沒有這必要了。放入口中,那薑味有濃有淡,你覺得好吃的,便是最好的薑糖了。
到過鳳凰的人,都會知道四大薑糖。據說這四家最正宗,最好吃。我也曾想過走訪他們每家訪問,然後寫一個比較。現在,我認為沒有這必要了。放入口中,那薑味有濃有淡,你覺得好吃的,便是最好的薑糖了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