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blog取名時,本來想叫A (名詞) with a View,但覺得英語味太濃,後來引申此意境,推想張看風景,在香港自會見到城市面貌,是以取名Cityscape.不過,這是題外話,有機會再談.
EM Forster以意大利為背景的小說,有盡少女最想看到的情節:鮮明的歐洲風景、充滿激情的意大利情人、個人感情主導的思維;另一邊廂是英國老家的鄉下景色、悶蛋且保守的未婚夫、理性守舊的傳統.
此等對比,相當易理解,也容易掀動年輕讀者情緒.寫論文更是手到拿來,說出以上論點,雖然不會高分,但至少合格.
早一陣子收到kindle,第一時間買下EM Forster全集,極速讀完曾經那麼喜歡的A Room with a View,但卻感到失望,讀到最後,竟沒有讀下去的衝動,草草捱完就算.
重讀的第一個感覺:男人寫女人,那是一個給男人看的女人,以滿足男性慾望的人物,在女讀者的眼中不真實不足信.
第二個感覺:理論行先,人物性格跟著理論走,規矩得如度身訂造.有時我甚至懷疑自己是在看電視劇,角色下一句會說什麼,全部能猜到.一個字:悶.
這種感覺不好受,我愛的書,總希望它能伴我一起成長,在不同的人生路上能給我不同的指引.如今,A Room with a View被淘汰了,關上kindle,拿出考試課本,埋頭苦讀,似乎忘記了此小說.
但我很想給它寫一篇文章.一本深愛的書,為何會變得又悶又長氣?思前想後,錯就錯在,我將它當故事看.
如果說A Room with a View是一本浪漫小說,那不如說它是一本教科書.成書的時間是愛德華年代(Edwardian Era),那是一個社會主義抬頭的年代,民眾意圖爭取婦女與孩童權益;同時也是階級觀念最深的年代,貴族手握各種優越條件,綻放著最後的光芒,其實早已開到荼蘼.
小說想反映或諷刺當時社會,角色與情節有著為中心思想服務的功能.將它當故事來看,讀得津津有味感覺浪漫,是從前的我太天真;到了今天,讀的書多了、在現實社會存活了數年,此種浪漫早已顯得如此無力,至少,想冬日被窩想尋找浪漫的話,不是這本書.
A Room with a View在1986年拍成電影,因故事背景為佛羅倫斯,中譯《翡冷翠之戀》.當時的Helena Bonham Carter美艷不可方物,演過不少Merchant Ivory電影,現在拍Harry Potter真有點搞笑.
無關又有關的小插曲成績平平的表妹明年大學選科,出乎我料之外,所有親戚都建議她唸英國文學,原因讓我哭笑不得,就是:「你表姐咁hea都畢到業.」 我笑著沒回應,讀文學可以說六分天份四分努力,肉體上也許真的能很hea,沒有太多課堂與功課.精神上呢?絕對不hea.
唸文學,首先要有心,要用心感受作品,將作者或角色當成是活生生的人,跟他們對話.其次,要清楚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與作者生平,什麼人即寫出什麼東西,一定有跡可尋.掌握到這兩項,勝過你讀一萬本York Note.(Yahoo知識原來很多人問如何讀文學,順便解答一下.)
第三,閱歷.還是學生的時候,即有人告訴我唸文學(特別是小說)需要擁有社會經驗,即閱歷,這樣才能透徹地理解一部作品.當時我拿著一份取得A的論文,並不太理解此話,我攞A呀!
按:我是一個極度討厭cliché的人(如「懷孕的女人最漂亮」、「世上只有媽媽好」),否定的是眾人不加思索地認為此等陳腔濫調是天經地義.被否定的,是愚昧,不是其本身價值.
經過幾年工作,接觸過不同的人和事,終於看出點點端倪.正如一部A Room with a View,由喜歡到失望,由失望到再發現,此種領悟的過程,已經是一種閱歷的反映,也就是成長.如果我沒成長,可能到今天還是會捧著書本瞇起雙眼,甜美地讚一聲「好浪漫呀」.
閱歷,就是理解一部文學作品的最佳籌碼,同時也是讀人讀社會讀世界的必需條件.唸文學能訓練語文能力,但最終目標,是從讀書學會讀人.文學作品有如房間(room),那是一個平台,置身其中,如何看得更多,那請張看外面的世界(view).
也有不少書呆子,讀文學讀壞了腦,越讀越幼稚,那是因為他們沒有將閱讀為其閱歷增值.
最後,用友blog的一句話作結:慎思明辨,莫負青春.
我知道有耐性讀到這裡的人不多,在這裡由衷地說一句:謝謝閱讀.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