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4 February 2011

依麗莎白

經常覺得,在文藝作品中讀到「自己」,是賞心樂事。這個自己,也許是自我實現,也許是感情投射,這位女主角一塊,那位女主角一塊,湊合起來,那個是我嗎?還是,那是一廂情願的我?那麼,別人眼中的我呢?

這是一個自我發現、自我改造的旅程。誰的好該學?誰的錯該改?自省到自覺,最後,是自我實現。

在我眼中,幸運的女孩子,是擁有一個像女主角般的名字。不太喜好莎劇,因為當中女性意識不高,《暴風雨》中那位Miranda,沒有引起我太大興趣。父母不諳英語,媽媽說:我沒有叫你June或April你已經要多謝我。

昨晚,看2006年電影版的《傲慢與偏見》,邊看邊笑,恨不得女兒現在十五歲,能跟她一起看一起討論。女兒的英文名字,與書中其中一位女主角一樣,這是幾經波折堅持到底才爭取到的,有人說這名字長、難讀、過時、唔香港,我笑笑不還擊,我知道,有一天女兒會感謝我。

傳統的英文名,在眾多歷史或文藝人物裡很易找到,隨便一找,一大堆Catherine、Elizabeth、Jane、Margaret或Emma,時代與際遇不太一樣,各有各精彩,也有各自的遺憾。成敗不足以論英雄,最重要的是如何吸取經驗與教訓,然後完善自己,改進生命甚至世界。

再看《傲慢與偏見》

一邊看,Bingley不斷在問誰是Bingley?為什麼不叫他做Darcy?Bingley與Darcy誰較有錢?Wickham是忠還是奸?女主角Elizabeth靚唔靚?

這個版本的深度,遠遠不及1996年的電視版。角色演技一般,描述不夠深刻,令吸引力大減。Bingley醜樣別說,連Jane也醜得出奇,女主角Elizabeth沒絲毫古典味,Darcy的一對眼,我的天,以為他林峯上身!

上星期在書店見到一本名為《教你嫁入豪門》的書。看了目錄,只做表面工夫的建議,如阿媽係女人,看來都多餘。想嫁入豪門,我會建議大家效法《傲慢與偏見》二小姐Elizabeth,聰明勇敢、不抗不卑、世故但不庸俗,好過讀千千萬萬本垃圾流行書。

有一些東西,越古老越好,如英文名字。

2 comments:

  1. 改名是潮流……

    當所為的elite 十多年前多為子女使用較為複雜的名字,中產會跟隨,然後到基層跟隨中產。

    近年Elite 都用較為簡單的名字,甚至單字,相信10年後又會成為新浪潮。

    ReplyDelete
  2. 1940年Pride and Pejudice第一次搬上銀幕,風華絕代的Greer Garson演Elizabeth。相比之下,Maureen O'Sullivan演的Jane黯淡無光。

    ReplyDelete